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
武汉政府部门湖北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中央政府
  武汉概况  
武汉,简称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常住人口858万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为112万(2007年8月),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华中地区的最大都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邮政编码:430000,区号:027。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在清代末期、国民政府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也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
  武汉得名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武汉文化  

节日有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杂技节、武汉渡江节等。 市花 梅花 市树 水杉 城市纪念日日期 10月25日 名称 武汉市耻日 1938年武汉沦陷日。自2004年起,每年10月25日试鸣防空警报 媒体报纸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长江商报(长江出版集团) 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湖北经济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广播电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楚天广播电台、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杂志 特别关注、读者文摘、知音、前卫、大武汉 体育武汉拥有武汉光谷球队。球市最火爆的2004至2005年间,曾被誉为“金牌球市”。2005年武汉队教练裴恩才被抽调担任中国女足教练,加上武汉队之后成绩欠佳,球市从此逐渐冷清下来。2006年10月,武汉雅琪冲击甲级联赛失败。 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武汉光谷 中国足球乙级联赛:武汉雅琪 全国围棋男子甲级队联赛:武汉华夏学院 方言武汉话 武汉地处中南地区,各种方言交汇形成了特别的武汉话。武汉艺术家夏雨田用“办事脑子灵,说话喉咙喳”来形容武汉话。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普通话开始影响武汉话的语音。同时,武汉还有“弯管子普通话”,即把武汉话套上普通话的声调,这种语言通常是调侃而用。武汉有电视台开辟了方言节目,比如“经视故事会”、“新闻故事会”和“都市茶座”等。 饮食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又把吃早饭叫“过早”。 热干面、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水饺、馄饨、糯米鸡、豆皮、散子、油墩、精武路鸭脖子、汤包、烤红薯、糯米包油条、酥饺、糍粑、剁馍、苕面窝、细粉、宽粉、汤面、清酒、蛋酒、豆浆、鸡冠饺、炒面、炒粉、炒花饭、小张烤鱼、清蒸武昌鱼、鱼香肉丝、瓦罐鸡汤 武汉名小吃 还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 ,蔡林记--热干面,谈炎记--水饺 ,顺香居--烧梅 ,福庆和--牛肉米粉 ,五芳斋--汤圆 ,小桃园--煨汤 ,老谦记--牛肉豆丝,面窝,田启恒--糊汤粉,精武--鸭脖 ,新农特色牛骨头,民生全科小汤圆 ,福庆和米粉 ,雅园湖南米粉 ,楚宝桂花赤豆汤 ,宝庆牛肉面 ,一品香大包 ,老会宾五叶梅 ,橘颂饼 ,东坡饼 ,油香 ,发米粑 ,什锦豆腐脑 ,凉粉凉面,炒良乡栗子 ,冲糯米粉,炒白果 武汉风味小吃还有炸油饼、油条、蒸饺、煎包、酱肉包子、欢喜坨、年糕、糯米、糯米包、米酒等。

  武汉建制及历史沿革  

武汉市的历史悠久。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春秋战国至元

春秋战国时期,以荆山为据点,武汉就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

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晚清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民国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
1914年属江汉道。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划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 。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2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4月,武昌市与汉口市(含汉阳县城)合并为武汉特别市 。
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8月7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追究陈独秀的责任,决定中国共产党今后的斗争诉诸武力。
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建立国立武汉大学,从此武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
1931年夏,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洪水,湖北省内多处长江干支流漫溢决口,致使武汉市被水淹长达100日之久。
1938年,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进行长达数月的武汉会战。同年10月,武汉会战以中方失败告终,武汉沦陷。
1949年5月15日,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白崇禧乘飞机逃离武汉。16日中国共产党军队进入汉口市区,次日分别进入武昌市区和汉阳县。至此,武汉三镇均由共产党军队接管。2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武汉市由中央直辖改为湖北省省会。6月25日,武汉关26.30米警戒水位被洪水突破。8月18日,武汉关水位上涨到29.73米,为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10月3日洪水水位退至警戒线以下。此次特大洪水虽未导致武汉城区严重渍水,但武汉郊区及周边湖泊一片汪洋。
1955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全面施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连。
198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市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98年夏,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洪水,经全省军民共同抢护防守数月后,武汉转危为安。10月,法国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

  地理环境与物产资源  

地理方位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端在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通称武汉三镇。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嘉鱼、洪湖、仙桃、汉川、孝感、大悟、红安、麻城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我国经济地理圈层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

地形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

分类   平坦平原 垄岗平原 丘陵   低山
百分比 39.25% 42.56% 12.32% 5.85%

平坦平原:位于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两岸以及湖泊周围。是棉花和蔬菜产区。
垄岗平原:位于湖泊周围和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盛产水稻和鱼。
丘陵:分为三列,均被林木覆盖。
北列:分布在新洲区、黄陂区北部
中列:横穿城区
南列: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黄陂区和新洲区东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黄陂区和孝感市交界的双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汉最高点。

气候环境

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几年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水系

武汉境内的长江、汉江、倒水河、滠水河和举水河等5条河流的水质均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郊区县水质基本达到天然饮用水标准。以城区为中心,以长江为主干构成的庞大水网,保证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态环境。长江由汉南区进入武汉市,自西南向东北流,到天兴洲又折向东南,在左岭附近又折向东北,在新洲区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长江武汉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亿m3、汛期长、水位变化显著。河道比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约束,产生了天兴洲、白沙洲等淤积而成的沙洲。长江武汉城区最窄处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宽1100米;最宽处位于青山镇,宽3880米。汉江从蔡甸区进入武汉市,在南岸咀注入长江,在武汉境内河道弯曲达22处。

国土面积

武汉市国土面积8467.11平方公里,为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6%。武汉总属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黄陂、新洲北部属中低丘陵地区,为大别山的绵延部分。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自然资源和行政区划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这在国内外大城市中不多见。一是充足的水资源。我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全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5.79%,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二是取之不尽的物产及生物资源。我市素有渔米之乡美誉,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市现已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0.38%。累计探明储量96125.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75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建筑材料用石英砂岩、砖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等,其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中型矿产地有10处、小型矿产地有43处、矿点327处。

截止2003年底,武汉市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13个区。下辖108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15个乡,群众组织3140个,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1107个,村民委员会2033个。

  了解武汉  

● 武汉是一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全国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
●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城市,拥有800万人口和8,494平方公里的土地。
● 武汉雄踞长江中游,形成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独特地理格局。
● 武汉地处中国腹地,是全国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电信的重要枢纽。
● 武汉是中国著名的江城和水城,水城总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
● 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里。
● 武汉是白云黄鹤留佳话的故乡。
●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
● 武汉是中国近代博览会发源地。
● 武汉是推翻封建王朝而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 武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武汉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武汉是被联合国列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城市。
● 武汉是“中国光谷”高科技光电技术产品生产的发源地。
●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工业、金融、商业、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

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86 年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市北郊的商代盘龙城遗址,可以证明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大约有3500年。经古代文明孕育,至东汉末年时,龟山、蛇山筑有军事城堡,奠定了汉阳、武昌城市的基础。至明成化年间,汉口镇开始形成,遂完成三镇鼎立格局,并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蜚声国内外。又经近代风云激荡,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江城胜景、楚风汉韵,源远流长;山水风光、人文景观,美不胜收。 武汉历史上曾是魏、蜀、吴三方鏖战之地,千余年中发生过许多战事和重大事件。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建立天完国,于公元1356年从蕲水(今浠水)迁都汉阳。 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策划了"七一五"分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败。同年,中共中央在汉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38年月10月25日-1945年8月15日,武汉被日军强占。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武汉。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被定为以冶金、机械为中心的工业城市,建立了一批大型、重点工厂。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武汉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与计划单列。1987年,以武汉为中心,由长江沿岸17个地区组成"武汉市经济协作区"。199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享受沿海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历史人物 作为"九省总汇之通衢"的武汉,可谓群贤毕至、才俊荟萃。 先古以来,孙权江夏筑城、岳飞屯兵武昌、崔颢黄鹤楼题诗等先贤足迹至今千古传诵。明末抗击后金统帅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别是进入近代史后,辛亥首义地武汉,产生了刘静庵、黄兴、孙武、蒋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张之洞治鄂兴办工厂,开创了中国乃至东亚领先的现代工业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地质学家李四光、文学家闻一多、哲学家熊十力等等数不胜数。 本世纪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不止一次到过武汉,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篇章。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两度来汉,对辛亥首义的武汉给予了"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的高度评价。在他编制的《建国方略》等巨著中,曾为武汉专门作出建设规划。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武昌农讲所、"八七"会址、东湖梅园等留下历史性脚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词手迹,炳蔚江城;17次在汉畅游长江的实践更深深地激励着武汉人民奋勇前进。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巨轮加速前进,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达武汉,发表了"发展是硬道理"著名论断,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豪迈步伐,武汉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重镇、商品贸易中心、交通枢钮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在这跨世纪的交替中,武汉人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创新者的勇气,锐意进取,再创辉煌。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基地和金融、流通、运输、信息、科教五大聚散中心,塑造并充分展示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奕奕风采而团结奋斗。

  教育和医疗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现拥有全日制高校35所,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武汉也是中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独立研究机构100多所。 目前,武汉市共有三级甲等医院约20所。其中,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综合医院和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是华中地区一流医院。


武汉高等院校列表 部属普通本科院校

武汉医院列表

  武汉概况二  

地理状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县、新洲县等11个区2个县。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为41.3℃,最低气温为-18.1℃。

历史沿革
商代属中原王朝控制。周代先后属鄂国、郧国和楚国。秦属南郡,两汉时属荆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武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主城区内开始形成城堡,成为地区政治中心。汉阳于东汉末建成月城,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沙羡县、汝南县、沌阳县,隋初改置汉阳县,遂有"汉阳"之名,自唐迄清,先后为沔州、汉阳军、汉阳府和汉阳县治所。武昌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建夏口城,初为吴江夏郡治。晋代为荆州、沙羡县、江夏郡等治所,尔后先后为南朝郢州、隋唐鄂州、宋鄂州路、元湖广行中书省及武昌路、明湖广承宣布政司、清湖广总督及湖北藩臬各司署、明清武昌府及各朝江夏县的治所,明楚王府所在地。1898年张之洞奏准设夏口厅,汉口遂正式从汉阳分出成为独立行政区。1912年,民国政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始以同级建制鼎立。1926年国民政府设武昌市和汉口特别市,汉阳县隶属于汉口特别市。次年元旦,国民政府迁汉口办公,合三镇成立武汉市,称"京兆区"。旋又分治。1949年后重以三镇为武汉市。50年代曾为中央直辖市,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行政委员会(初名中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驻地。现为湖北省省会。

城市特点
武汉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汉腔",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地处南北东西交通要冲,自古就是中原与南方、长江中上游与下游间文化交流的交汇点,历史文化中蕴含着各方文化的特点。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城市文明史始自商代中叶,为古今人文荟萃之地。中国古代著名文化名人屈原、张衡、诸葛亮、曹操、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李时珍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迹。武汉在南朝就是著名的商业港口,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商业繁盛、水运发达的商业都会。清代汉口兴起,更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华中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航路通达川、黔、豫、陕、湘、赣、苏、皖等地,故有"九省通衢"之称。近代武汉被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英、俄、法、德、日相继建立租界,英、俄、美、法、日、德、意、比、荷、丹、墨等国先后在汉口设领事馆。尤其是洋务运动以后,武汉兴起近代工业和教育,航运直达海外,芦(京)汉、粤汉铁路在此连接,遂发展成为繁华的近代工商业大都会。20世纪以来,先后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国民革命(大革命)中心和抗战初期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故又是一座革命名城,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现已成为中国中部的经济、金融、贸易、科学、教育和信息中心。

城市现状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内陆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开放城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782.1亿元。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0427个,包括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电子电气、食品、服装、电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材等33个工业行业大类,并形成了钢铁、汽车、机电、高新技术等四大支柱性产业。年工业总产值1012.7亿元。全市耕地面积22.5万公顷。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林、牧、渔等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崛起。农产品以粮、棉、油为主,蔬菜、畜禽、水产品占较大比重,农业年产值109.8亿元。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1.6%。武汉是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主要对外干线有京广线、汉丹线、武大线和京九联络线。水路航运综合能力位于全国内河之首,是重要的水陆联运枢纽。公路以107、316、318及106国道为主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路里程达到2826.5公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的航空枢纽。全市各类运输货运总周转量790亿吨公里,客运总周转量193亿人公里。武汉市邮政局是湘、鄂、赣、桂、川、滇、黔七省邮运调度中心。武汉电信局是中国八大长途通信枢纽之一,电话总容量170.7万门,电话普及率达27.7%。武汉商业发达,以武汉商场、中南商业大楼、汉阳商场等一批超大型商业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为基干形成销售网络,消费品零售总额380亿元。外贸进出口额为14亿美元,武汉海关监管的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亿美元。1996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1万人次。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面貌近年来显著改善,"八五"期间相继建成武汉机场、长江二桥、武汉客运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武汉国贸中心和汉口商业城等建筑高度达到200米以上。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在原来先后开辟的12个工业区基础上,又开辟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新型工业区。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现拥有全日制高校35所,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武汉也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独立研究机构100多所。文化、体育事业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