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辖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及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下设13个街道办事处、72个镇、34 个乡、1842个村委会、159个居委会。
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等3省市边境交界。东与湖北襄阳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3县市接壤,东北与河南南阳市的淅川县相连,北与陕西商洛市的商南、山阳、镇安3县相接,西与陕西安康市的白河、旬阳、平利、镇坪4 县毗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市的巫溪县交界。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地跨北纬31°30′至33°16′,东经109°29′至111°16′,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195.5公里,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至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达345.94万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地域自古有“南跨荆襄、北枕商洛、东抚南阳、西掖汉中”之誉,并“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
十堰地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距今10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产生,“郧县人”的发现,改变人类起源的一元说。五帝时期,尧子丹朱分封于房县,十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封国。大禹时代,十堰地域分属古梁州和豫州。夏商周三代有房、庸、彭、微、麇、绞、均等上古方国先后在此建国。春秋战国十堰地区属楚国,战国末以后属秦国。秦汉以后,十堰地域的房陵(今房县)、上庸(今竹山境)、武当(今丹江口境)、上津、郧县(今郧阳区)等地曾数度设州郡。明朝在郧县(今郧阳区)建郧阳府辖郧县(今郧阳区)、房县、郧西、竹山、竹溪、保康六县。1932年形成今天十堰市的行政格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上产生过古人类文化、古方国文化、诗经文化、帝王流放文化、三国文化、抚治文化和武当文化。古方国文化揭示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诗经文化反映中国文学的渊源,帝王流放文化记载中国封建王朝宫廷斗争的史实,三国文化反映十堰地域为魏、蜀、吴三国结合部的重要地位,抚治文化记载中国封建吏治方略,武当文化则从天人合一方面承载中国道教文化的精华。
十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834毫米,平均气温15.2℃,年日照总时数约1958小时,无霜期250天左右,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山川、盆地、丘陵、河谷平原等地形地貌一应俱全,矿产、能源、动植物资源储量丰富。矿产资源探明储量54种794处。铌、稀土、绿松石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铌、稀土储量分别列全国第二、第三位;金、银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覆盖率52%,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查明,全市拥有木本植物113科1470种,其中珙桐、银杏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28种。境内有优质茶叶、农特植物、野生食用菌、中草药等储量丰富,其中中药材资源有1360余种,有“华中药谷”之称。全市分布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7种,其中金丝猴、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水能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十堰的最大优势。全市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的河流63条,其中丹江、堵河、金钱河(夹河)流程均在400公里左右,年水能储量均在60亿立方米以上。汉江为过境河,纳上游诸水注入丹江口水库,入水量达290. 5亿立方米。十堰地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00多万千瓦。丰富的水能资源使十堰还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积蓄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打赏支持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快审服务 | 免费收录 | 在线发稿 |
Copyright © 2024 whwz.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网址 武汉网站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09404号-2